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93号院11号楼10层

天津市河西区苏州道2号文华国际中心13层

010-86399425

022-85194925

13910732521

13717670751

中国银行业高质量发展观察报告2019

中国银行业高质量发展观察报告2019

科技改变一切,近两年,金融业尤其感受强烈。从支付、借贷、理财到系统架构及发展战略,科技导向几乎无处不在,甚至成为主导因素。金融机构不再传统,而是在蜕变,科技公司属性越来越强烈。

  如今,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商业银行必须主动适应、认真贯彻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更好的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是内在改革的迫切动力,一方面是外部环境的最新使命,内外双轮驱动下,金融业利用科技进行变革的行动正在加速,如今已行至攻坚期。

  瞭望智库针对这一现状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包括机构访谈、沙龙讨论、高层会谈等形式。结合这一系列调研内容,瞭望智库发现科技推动金融业变革的过程中,开放银行和普惠金融是两个被重点讨论的话题。一个代表未来,一个代表根基。基于此,本报告以科技驱动力为核心,以开放银行和普惠金融为落脚点,汇集整理行业现状、机构实践以及趋势分析等内容。

  本报告主要分三部分阐述,第一部分是关于科技对金融业产生的变革性影响,推动金融业向高质量阶段发展;第二部分从银行业当下最关注的开放银行切入,详述技术从内部制度和架构安排上的变革作用;第三部分以发展普惠金融为抓手,详解技术如何从具体业务层面实现高质量发展。

  希望这份报告能为中国银行业转型提供借鉴与思路,也供相关部门决策参考。

  科技改变金融行至中途

  (一)科技改变金融

  近年来,科技在许多领域取得进步,也为更好地发展金融服务奠定了基础。首先是网络通讯的发展,各种网络彼此连接融合,将海量的信息数字化,信息传输覆盖全球;其次是计算能力不断提高,让大数据处理能力逐渐提升;三是加密技术不断进步,解决了网络价值传输的可行性问题。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的不断成熟,也为科技金融提供了更多动力。

  从金融业务领域来看,技术推动的重大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支付清算业务

  首先,第三方支付依托互联网的发展,通过改进消费者的使用体验,不仅改变了传统结算方式,也对银行零售业务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如今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为代表的两大巨头,通过对庞大客户资源和销售渠道的掌握,已形成巨大的用户生态系统,将许多金融行为转移至自己的平台之上。

  其次,数字货币的兴起和发展推动跨境支付变革在即。2008年比特币诞生后,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研究开始不断推进,尤其以Facebook试图推出Libra达到阶段性高潮。央行已专门设立数字货币研究所,数字货币也在加速推出。

  2. 借贷业务

  首先,以网络借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兴起,改变了传统借贷方式,使个人对个人直接借贷从某种程度上利用网络渠道实现了资源匹配。同时,大型互联网平台利用电商、社交、搜索等数据信息为客户提供信贷资金也逐渐发展起来,改变了银行业信贷格局,也为更广范围的用户能够享受到金融服务提供了可能性。

  其次,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信贷风控提供更为有力的抓手。金融机构突破以往线下审核、抵押担保等风控手段,直接通过整合多方数据形成用户画像,形成个性化定价,然后迅速放款。

  3. 投资理财业务

  首先,投资理财方式不断便捷、产品不断多元。借助互联网长尾效应,许多金融机构将原来依靠线下渠道销售的理财产品不断线上化,投资门槛也是逐渐降低,投资便捷度大大提高。同时,各种创新理财产品也在不断出现,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元的理财产品。

  其次,依靠人工智能发展而来的智能投顾业务逐渐兴起。智能投顾平台借助计算机和量化交易技术,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资产投资组合建议。以最少的人工干预方式帮助投资者进行资产配置及管理,避免了线下获客、产品销售、投资咨询等人力资本密集环节,节约成本,降低服务门槛,普通投资者缴纳少量费用即可获得服务。

  (二)银行在行动

  为了适应科技创新带来的外部压力,以及来自内在发展的迫切动力,银行业早已意识到科技力量为己所用的重要性。于是,银行业纷纷开始科技升级、产品升级和战略升级。

  1. 科技子公司纷纷成立

  2015年,兴业银行成立了其科技子公司——兴业数字金融服务(上海)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4月份,建设银行在国有大行中首家宣布成立科技子公司,建信金融科技有限公司诞生。2019年,北京银行成立北银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北银科技”);工商银行通过附属机构设立工银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工银科技”);中国银行通过附属机构设立中银金融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中银金科”)。

  截至2019年6月末,有10家银行陆续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已经创建的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有9家为银行全资控股,只有兴业银行对旗下兴业数金持股51%。

  2. 全方面升级

  技术的进步和数据的扩容,使得银行不得不从产品到服务再到战略进行全方面升级。利用技术手段,将金融科技能力、风险控制能力、信用评价能力等进行统一改造与封装。银行正在不断选择用技术手段将过去只能放在自己网点渠道的能力,放到其他渠道,让客户在任何地方都能享受到银行的产品。具体到技术层面,这种能力建设离不开银行的两大技术内核改变:一是银行对接口的封装能力,二是自身IT系统的整合能力。

  另外,数据正在成为社会进步的核心驱动力,于银行业而言更是如此。对银行来说,数据的价值可以分为信用价值、关系价值和个体行为表现价值。信用价值是最易变现的部分,其主体掌握在银行手中;支付数据是一种间接的信用衡量参考,其作用主要在于高效精准地拓展新的客户群体;社交信息和互联网表现可作为判断个人价值和企业信用的依据。因此,数据是金融的基础,数据创造信用。

  3. 技术服务平台扩张

  虽然银行都意识到技术升级的重要性,但是许多银行苦于缺乏技术人员和研发能力,而在技术升级的道路上行动迟缓。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客观需求,致力于服务金融机构进行技术改造与升级的科技公司越来越多。这里既包括以BAT巨头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也包括国有大行成立的科技子公司,也包括传统金融机构孵化出的科技公司。

  以平安集团为例:金融壹账通就是依托平安集团多年来积累的科技能力形成的金融科技公司,围绕平安集团优势利用创新科技实施“金融+生态”的战略目标,着重在金融领域进行技术赋能。

  具体而言,金融壹账通可以输出的能力包括:风险控制能力、金融产品创新能力、金融科技支撑能力、金融业务场景及流量、平台集团金融生态资源、数据服务能力,等等。

  风险控制能力:基于大数据分析整合能力和金融业务历史风控数据的沉淀,通过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结合平安银行零售转型风控经验打造出一套成熟的风控服务能力。今年一季度风控使用量3.26亿次。

  金融产品创新:通过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结合平安系业务和资源优势整合出大量的金融科技创新业务产品。

  金融科技支撑能力:平安集团持续加大科技投入,打造全球领先的科技能力ABCD (AI,Block chain,Cloud, DATA),为金融业务提供全面的、高效的科技支撑。

  金融业务场景及流量:整合平安系自有业务场景。包括:保险、汽车场景、大健康场景、商企平台等场景,创新拓展第三方业务场景。

  平安集团金融生态资源:整合平安集团全金融牌照生态资源,在平安保险、证券、银行、信托、支付等方面助力金融整体合作。

  数据服务能力:历时8年为超过2000家泛金融机构提供超过9亿次数据查询服务,独有的海量数据资源,为人工智能和风控能力提供数据基础支撑。

  开放银行的解构价值

  (一)开放银行兴起

  近两年,在银行生态重构的进程中,一个全新的概念——开放银行诞生了。开放银行的提出最早起源于欧盟支付服务修订法案,要求银行必须开放其数据、开放银行所拥有的而对于第三方相对不公平的优势,以提高整个金融业的环境和效率。

  在国外,开放银行的概念更多意味着风控、银行数据等核心金融能力的输出。国内则更多地体现为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合作,实现业务模式、产品、服务和流程的创新与完善。在开放的前提下,非金融机构和金融机构共同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金融生态氛围。

  在我国,伴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科技公司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同时,传统银行业在拓展垂直合作领域、改进客户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探索自身开放模式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外部合作需求。

  开放银行是金融科技在银行业综合展现的重要形式之一,以平台合作为主要业务模式,以API接口或SDK为技术表现形式,以数据共享为基础,通过开放与共享打造银行生态圈,实现服务升级与价值再造,对与银行业紧密相关的金融科技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开放银行已经成为全球银行业转型的一个新方向,在探索开放银行模式上的先行者将在长期获得更大收益。但需要指出的是,开放银行不是简单地让客户将他们的数据共享给第三方,而是要求银行更紧密地与金融科技企业合作推动相关创新技术的发展,并以客户为中心不断满足客户的需求。

  (二)中国式开放银行

  目前,国内许多银行开始以API框架为基础与战略合作伙伴开展数据共享合作,加速创新转型。中国的开放银行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即更多的是银行引进外部的数据,而非银行向外开放数据。

  2013年,中国银行推出“中银开放平台”。2018年7月,浦发银行推出业界首个API Bank无界开放银行,自此之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微众银行、百信银行陆续提出各自金融共享、开放银行的战略。

  具体来看,中国式开放银行还处于探索阶段,大致可分为几个不同层面的开放:

  1. 技术开放

  开放银行最基础的底层技术是接口开放,即通过API实现对不同系统的对接,使得不同操作系统之间互联互通。与此同时,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四大主体技术作为支撑,不同技术的成熟度和可应用程度实际上尚存在差异,尤其是中小型银行的技术能力有限,因此初期从事开放银行的机构多停留在技术输出层面。

  根据自身条件差异,银行积累强化科技能力的路径基本如下:一是以开放视角下的、企业级的系统研发与集成为核心,在底层合理、适度应用外部技术与设备;二是以外包与合作为主线,在共赢发展中不断提升自身适应新技术的能力;三是在整合自身技术资源的基础上,探索外部技术输出与服务。

  以兴业数金为例,兴业数金开放银行业务目前可提供81项API服务,基于开放银行平台的各类创新产品累计完成交易金额2591.9亿元,为银行端引入场景端客户18.8万;RPA流程机器人方面,目前已研发10余款产品,涉及半自动、全自动、智能型等类型,在包括兴业银行在内的超过20家金融行业客户中上线了200余个流程机器人。

  兴业数金主要是继承了兴业银行“银银平台”的科技输出业务板块作为主营业务,根据银银平台十余年累积的中小银行客户资源,进行技术输出、IT系统搭建、金融云服务等业务。

  2. 数据开放

  开放银行的核心是数据的开放。中国的开放银行更多的是银行引进外部的数据,而非银行向外开放数据。银行从外部引进数据,首先可以更好地认识客户,因为国内社会信用体系相对滞后,银行要想全面了解客户,需要自己从各方调用数据;其次可以挖掘客户需求,发现商机。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讲,开放银行的意义并不在于银行对外开放,也不在于合作机构开放给银行。银行每天处理的种种交易信息在过去处于浪费状态,既没有存储也没有挖掘。而与第三方合作的动机在于,可以与银行联手,共同衡量客户的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以及更加安全便捷的支付方式。除了客户多维度信息之外,银行还需要观察实时的消费信息。其中包括用户交易信息、保险、车票、预订住宿等等,通过综合的信息去分析客户风险和需求。

  但是在数据共享上,面临着合规问题。银行所拥有的数据面临强监管,从客户隐私保护、信息安全等方面,银行仅仅拥有数据,却并不拥有数据的全部使用权。数据的输出并非单纯取决于银行意愿,银行从外部引进数据也需考虑是否合规。如数据来源触犯规定,即使银行不知情,也需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银行对待数据非常谨慎。

  3. 生态开放

  开放银行既是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价值交换网络,也是一种共生共赢的生态搭建。各行各业的生态都会走向开放,这种开放实际上是实现能力协同。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多方机构在开放银行的架构下,能够形成公共的基础设施和基础能力,这对于形成高效的价值流转和协同作用非常关键。

  目前,国内的金融生态开放尚处于相对初期,多个开放银行项目还停留在场景的开放,但是开放银行不是简单的做加法,更重要的是连接赋能。银行将差异化能力对外开放,在产业定制、金融科技、生态共建上,实现与实体经济更好地共赢共生,达到生态开放的高级阶段。

  以百信银行与中信产业基金的合作为例,双方希望通过开放银行+产业基金的模式,以金融科技为纽带,联手撬动包括科技和互联网、工业和能源、金融和商业服务、消费和休闲、医疗和健康以及不动产在内的六大生态。

  (三)三大开放主体

  基于开放银行的技术需求、场景生态等要素,数字化转型和打造金融开放生态成为许多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的战略思路。因此,目前推动开放银行发展的主体并不止银行本身。大体可分为: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和第三方开放平台。

  1. 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是开放银行生态的核心参与者,银行的功能如账户管理、支付、融资等,都可以被拆分成一个个如同乐高积木般的组件,等待着与外部其他组件的咬合。通过向科技企业学习,银行可以积极寻求转型以提高自身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

  银行具备物理网点和网络网点的双重优势,这都将成为银行连接功能和客户的重要载体。在未来的物理网点,大概率不是以销售为目标,而是转向“以客户为核心”的服务中心。物理网点将更多的是提供实时的、无处不在的金融服务。在这样的概念下,银行需要建立无处不在的金融生态系统,而这个生态系统是以客户为导向的,这就意味着银行的整个组织、强大产品和服务矩阵,都会基于各类个性化的需求和自身的组织特性而进行重塑。

  目前,开放银行战略领先者多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民营银行,部分城市商业银行也将加入开放银行战略实施转型中。2017年,以微众银行、新网银行、百信银行为代表的民营银行首先布局,成为开放银行先行实践者。2018年以来,股份制和国有大行亦加快了脚步,浦发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工商银行等也积极未雨绸缪,先后对外发布开放银行相关产品平台或发展规划。

  浦发银行在业内率先提出API Bank无界开放银行,升级金融服务模式,促进服务半径的无界延伸,致力让广大公众享有便捷贴心的金融服务。如今,浦发银行基本形成了以API为媒介、以场景为切入的新型业务模式,旨在通过API Bank将银行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甚至非金融服务能力,向同业、用户、合作伙伴开放,即把浦发银行的服务植入到B、C、G端,无感融入所有人的生产和生活场景。当前浦发银行API Bank开放功能涉及账户管理、贷款融资、支付结算、投资理财、权益活动、信息查询、外汇业务、创新服务、其他服务共9大板块,发布291个API,为超过500万用户提供服务。

  2. 金融科技公司

  在开放银行这场巨大技术变革中,金融科技公司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为银行建设开放银行提供技术服务。尤其是一些银行主导成立的金融科技子公司,脱胎于各家银行信息科技部,技术能力和金融资源都比较丰富,再依托科技公司较为灵活、决策链短、产品创新能力强等优势,为其践行开放银行的路径提供了很大便利。

  目前,已有包括蚂蚁金服、腾讯金融、京东数科等互联网巨头从事金融科技业务,为开放银行的推进提供技术服务。同时,包括建设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及民生银行等相继设立了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在品牌、资源、覆盖网点等方面占据优势,为开放银行向前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以京东数字科技的发展为例,其最早明确金融科技发展战略,并顺应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需求不断迭代。目前,京东数科可以面向银行、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提供从IT基础设施搭建,到中台能力输出,再到开放场景对接的全流程的数字化服务,助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帮助机构找到新的业务增长极。这一套数字化服务不仅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搭建可以弹性供给、灵活调度、动态计量的私有云平台,而且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建立技术中台、数据中台、业务中台能力,提升业务流程的智能化程度,以适应金融产品和服务快速迭代的需求;更能通过开放平台模式,以API等技术载体,帮助金融机构与场景端实现无缝对接,从而为细分场景人群提供定制化的金融服务,并形成良性运转的开放生态。

  京东数字科技的“开放平台”能够帮助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场景端企业实现无缝连接。具体来说,API开放平台可以通过API、SDK、H5等技术载体,将银行的各项服务打包成API集市、标准产品、行业解决方案等不同形式,开放给产业中有需求、有场景、有客群的企业客户,让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合作方案,让银行可以快速覆盖到不同的场景中去开展数字银行业务。内部的IT架构改善与对接外部场景的“开放平台”形成合力,能够助力银行更快速地响应开放银行业态下的客户需求与市场变化。

  3. 第三方金融服务商

  独立于银行和互联网公司之外,还存在第三方金融服务商,正在借助其自身系统积累的技术、金融资源,逐渐发展成具有输出能力的一种开放平台模式。不同于开放数据和服务的银行,第三方开放银行平台是连接众多开放银行与下游用户的中间商,它付费调用开放银行的API,并进一步整合、分析数据,为用户提供更集成化、更优质的金融解决方案。

  以金融壹账通打造的Gamma O平台为例,该平台能够提供三大核心价值以赋能开放银行的建设,为银行构建一整套从需求定制、技术接入到产品测试的全流程科技服务体系。

  其一,“App Store”一站式接入,快捷获取丰富的科技资源。Gamma O将开放多家科技服务商(包括金融壹账通)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技的API接口,集合产品、系统及定制需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链接优秀开发者的技术开发能力,银行可灵活调用接口,实现产品的快速落地。

  其二,建立严格入驻标准,为银行搭建安全可信的科技服务平台。金融壹账通依托平安三十多年金融经验,通过“技术+业务”双驱动模式赋能金融机构。结合自身海量交易规模和应用经验,金融壹账通探索出了一套严格的准入机制及筛选标准。Gamma O基于此,结合平台自身的安全规范及授权协议,对接入的企业开发者层层筛选,解除金融机构对服务商安全性、延续性的担忧。

  其三,提供平台沙盒测试环境,为金融机构大胆采用创新科技产品保驾护航。对于传统金融机构而言,要在金融科技浪潮中快速实现转型,不仅需要接入新兴的技术和落地的场景,也需要创新的环境。而很多传统金融机构由于自身技术能力和资源限制,缺乏测试环境,大大降低了创新技术和产品的推出效率。针对这一痛点,Gamma O平台提供了测试沙盒,为创新产品提供测试环境,提高创新产品的安全性、稳定性,推动大量金融科技创新。

  普惠金融攻坚

  (一)最后一公里难题

  普惠金融,是全面、有效解决金融覆盖面,尤其是贫困、低收入人口金融服务的一个金融体系。自联合国最早提出普惠金融概念以来,各个国家都在围绕此目标进行金融改造和市场化推进。中国幅员辽阔,尽管各类金融机构众多,但是与真正实现全面普惠金融尚有差距。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将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作为金融体系改革的重点工作,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普惠金融的政策文件,更是借助各种工具手段的调整,调动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推动下,以及随着数字技术发展,借助技术手段打破信息不对称,实现更好的金融资产与资金相匹配,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市场环境。

  具体来看,中国基础金融服务已基本实现全国覆盖,银行结算账户和银行卡使用已广泛普及,电子支付迅速发展,保险产品和服务使用稳步增长,信用建设稳步推进,消费者金融素养有所提升。但与此同时,普惠金融尚有许多工作要做。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存在,少数边远地区人民还无法享受更全面、更优惠的金融服务,普惠金融发展已经走到了最后一公里的攻坚期。

  1. 发展迅速

  经过多年发展,在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共同推动下,普惠金融已取得相当大的发展。商业或财务可持续的前提下,许多基于借贷双方、投融资双方互信、互助、合作、共赢的大众性、普遍性金融体系已经逐渐建立起来。

  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增速提高,全年增加1.62万亿元。2018年末,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13.39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增速比上年末高了5.3个百分点;全年增加1.6万亿元,同比多增6958亿元。

  2018年央行加大了再贷款、再贴现和定向降准等多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力度,金融机构在小微信贷投放上持续发力。2018年末,普惠口径小微贷款余额8万亿元,同比增长18%,增速比上年末高8.2个百分点;全年增加1.22万亿元,同比多增6143亿元。

  2. 政策支持

  普惠金融在我国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的高度支持。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到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再到推出《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实施方案》,一系列政策法规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健全了相关金融基础设施,也完善了金融监管体系框架。

  尤其是近两年,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普惠金融利用差别化准备金、定向降准及信贷政策等,集中于传统银行取得了一定效果。2018年1月25日,央行对普惠金融实施全面定向降准,此外国务院设立5000亿元国家融资担保基金,银保监会等监管部门多次定向指导银行支持小微企业,国家政策对普惠金融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2019年新年伊始,总理接连考察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普惠金融部,并在银保监会主持召开座谈会。总理强调,要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的力度,进一步采取减税降费措施,运用好全面降准、定向降准工具,支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

  目前透露出的政策信号,相关部门还将继续出台针对性的措施来助推普惠金融发展。一方面,在深化利率市场化、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同时,定向降准、定向中期借贷便利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灵活运用,精准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另一方面,普惠金融监管工具箱将进一步完善。据悉,监管部门正在研究建立普惠金融服务考核评价体系,也正在加快推动普惠金融相关领域立法以及着手制定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21~2030)。与此同时,为了解决普惠金融领域突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相关信用信息平台的建设也是下一步政策的着力点。

  3. 市场力量

  普惠金融是“五位一体”的完整体系,它是由机构、技术、监管、基础服务和政策支持五个部分组成的市场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众多、分层、全覆盖的普惠金融机构体系;创新、多样、适用的普惠金融技术产品体系;中央与地方统分结合的双层金融监管体系;配套、健全、社会化的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多元、梯次、协调配合的普惠金融政策支持体系。

  因此,在发展普惠金融的道路上,市场化机构的力量极为重要,且不可忽视。

  目前,包括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机构、金融科技机构、数字化平台等各种类型机构都是普惠金融发展的中坚力量。发展普惠金融,尤其需要提高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主观能动性,保证其获得合理适度利润的同时,实现商业发展的可持续,让普惠金融不只是“政策性金融”,更是“发展型金融”。

  许多金融科技企业通过技术手段的应用,将各类信息数据汇聚,实现信息可查、可追溯,保证真实性,增加了小微企业获得融资的可得性,解决了普且惠的问题,进一步降低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提升了金融服务的覆盖率、满意度,构建起一个广覆盖、低成本、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体系。

  以友信金服旗下友信普惠为例,自2011年成立以来,已经服务了100万的借款人,有将近80%的资金通过平台流入了实体经济领域,通过8年的实践,探索出一套针对小微企业主的独特融资解决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小微企业在发展中的金融需求。这既顺应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也是对普惠金融的完美实践。

  (二)科技赋能新解

  数字科技时代的到来,为发展普惠金融提供了更多技术手段和想象空间。由于能够切实解决传统普惠金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数字普惠金融正随着各家商业银行不断的创新探索转化为实践的力量。

  依托金融科技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可以帮助受惠主体提升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成本可负担性以及供需可匹配性,从而为破解全球普惠金融难题提供了一条新的较可行的思路。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为金融业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提供了更加优异的技术条件。

  以金融壹账通的数字普惠金融业务为例,面向中小企业,金融壹账通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结合区块链技术,应用在制造、批发、跨境贸易、生产等中小企业经营各环节,同时帮助中小金融机构解决获客难、产品缺、运营贵、风控难等问题,助力金融机构创新推出供应链金融、跨境金融、应收账款融资、存货融资等金融产品。

  在企业服务方面,金融壹账通分别从三方面助力企业发展:管经营、管融资、管财务。管经营以业务管理为核心,为企业提供经营分析、销售预警等服务,提升企业经营效率;管融资以金融服务为核心,帮助企业一键认证申贷,自动匹配对口金融机构产品,满足便捷贷款需求;管财务以账务管理为核心,将企业记账、会计等流程标准化、线上化,提高财务运作效率。

  在供应链金融上,金融壹账通创新性地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链接核心企业、多级上下游、物流仓储、金融机构等生态参与方,实现了全链多级信用穿透,通过科技重新定义供应链融资全流程风控,构建了全新的智能供应链金融生态圈,将核心企业的信用传递到2~3级乃至N级供应商,帮助了广大长尾商户进入生态圈,有效支持“两小一大”,即帮助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赋能中小银行提升供应链金融服务能力,推动大型优质企业成为供应链核心企业并助力其产业集群发展。

  在赋能金融机构方面,金融壹账通应用金融科技最新技术,点对点打通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死结”,解决金融机构“风控难、不敢贷”、企业融资“信息少、效率低”的瓶颈。金融壹账通能为金融机构提供端到端解决方案,覆盖贷前营销、贷中风控、贷后资产管理全流程。其中,贷前智能营销基于反欺诈、黑灰名单等前沿风险识别技术,识别企业资质,精准匹配信贷产品,节省无效营销成本。贷中智能风控运用海量数据流和智能逻辑分析能力,搭建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定性定量评估模型,生成360度客户风险画像,提供审批决策建议。贷后智能资产管理可提供实时、动态的企业直联数据监控,基于智能风险预警系统事前预警资产问题,助力贷后管理和催收提效。

  金融壹账通还通过链接各地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体系,打造区域性的开放金融生态系统。这一生态系统可以将数据、科技、供需双方,增信手段、贴息、风险补偿等所有与中小企业融资相关的要素、流程集中起来,形成一个功能齐全、公平开放、智能化的融资支持平台。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痛点,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提升融资效率,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落到实处,落到新处,落到高处。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平安集团在推进中国普惠金融进程方面的实力和贡献,8月科技部正式批准平安集团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金融壹账通将在平台的建设中承担重要职责。平台目标服务3大类普惠金融对象,面向种植业、养殖业的农户;自雇,授薪的个人,以及制造业、批发业的中小企业。在此基础上,金融壹账通将建立3层开放平台,以系统及支持开放平台为基础,向上支持金融机构产品开放平台以及信调及服务开放平台的建设和运营。

  在系统及支持开放层,金融壹账通将充分整合自身强大的区块链、大数据等底层技术,打通个人、企业、商品、单证、合约、物流、履约等数据资源并以组件化形式输出,为科技服务商和金融机构赋能。

  在金融产品开放层,金融壹账通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与场景结合的优势,为不同对象提供不同的金融产品。

  在信调及服务开放平台层,金融壹账通将通过5大维度建立用户画像标签体系,建立大量模型,实现全流程管控,全面认知用户,帮助金融机构及监管机构有效管控风险。

  通过三层开放体系,平台将整合银行、保险、投资等各类金融机构的资源,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各类金融场景,以此创造出非常丰富且精准满足各类需求的金融产品,从而形成面向农户、个人和中小企业的三大系列解决方案。

  (三)普惠金融大市场

  真正实现普惠金融获得全面发展的一个过程是,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的真正下沉,下沉得越深越广,普惠金融实现的速度就会越高。目前,从各类金融机构的战略调整来看,纷纷发力下沉市场,盯准更大的普惠金融市场。

  从机构类型来看,包括国有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以及新金融机构在下沉市场的渗透率最高。

  1. 国有银行

  目前,在国有银行中,农业银行和邮储银行因基层网点众多,几乎覆盖到全国各个乡镇级单位,具有业务下沉的能力。国有银行在服务优质中小微企业的同时,可通过转贷方式,包括辅助技术、信息提供帮助小金融机构服务资质稍差的小微企业。

  农业银行发布的《2019年普惠金融信贷政策指引》,明确了2019年农业银行普惠金融发展目标、普惠领域投放重点和配套政策措施,优化普惠金融信贷结构,推进全行普惠金融信贷政策、制度、机制、产品创新,支持普惠金融向高质量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全面落实普惠金融各项监管要求,聚焦服务实体经济,加大普惠重点领域信贷投放;聚焦“再造一个农业银行”,推进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聚焦“放管服”改革,激发全行产品创新活力;聚焦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效,推进专业化、批量化、模板化运作;加强精细化管理,完善差异化信贷政策;加强风险合规管理,确保普惠信贷业务可持续发展。

  2. 城商行和农商行

  作为真正扎根区域经济、负责支撑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各个区域的城商行和农商行,在推动当地小微企业发展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和使命。尤其在区县级市场上,小微金融市场目前空间依旧非常大,国有银行不会给中小银行的业务开展造成太大问题,中小型银行在县域市场上仍大有可为。

  义乌农商行作为扎根在聚集了许多中小微企业的义乌,存在的价值就是“支农支小”。足额、便捷和优惠是该行发展的战略定位,发展普惠金融更是全行上下共同的价值观。在这个价值观的指导下,该行的所有考核财务资源都向普惠金融倾斜,并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和产品创新,将普惠金融业务丰富化。因此,该行整体的支农支小力度远远超过国有大行的浙江省分行,稳居浙江省第一。

  3. 新金融机构

  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金融机构能够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是金融服务的缺失,也是普惠金融尚未全面实现造就了新金融机构的发展。因此,新金融机构在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上有着重大作用。

  如今,虽然一些曾经致力于服务中小微企业的网贷平台逐渐出清、退出,但是市场上还存在一批以服务中小微企业为主的新金融机构,这些机构不只利用多年积累的数据、风控实现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还通过助贷模式,将银行资金以更多渠道流通到实体经济中。

  目前,包括友信金服、宜人科技、拍拍贷这些已经上市的新金融机构纷纷开始利用其核心技术能力和数据,去服务更多的金融机构,通过持牌金融机构实现普惠金融大发展,以开放的心态跟更多机构合作,从而实现普惠普利、合作共赢。

我们将24小时内回复。
取消